蔣守林 鋼筋翻樣及管理 2022-06-19 17:33 發表于河北
《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GB50010-2010第8.3.1 第3條:
當錨固鋼筋的保護層厚度不大于5d時,錨固長度范圍內應配置橫向構造鋼筋,其直徑不應小于d/4;對梁、柱、斜撐等構件間距不應大于5d,對板、墻等平面構件間距不應大于10d,且均不應大于100mm,此處d為錨固鋼筋的直徑。
使用者對這條規定理解困難。我初步解析一下:
1、“錨固鋼筋保護層"指錨固鋼筋外邊緣至混凝土邊的距離。
2、"當錨固鋼筋保護層厚度不大于5d時”是指錨固鋼筋外邊緣至混凝土邊的距離小于125時,需要設置橫向構造鋼筋。
3、“橫向構造鋼筋的直徑不小于d/4"。以剛才所舉例子,d/4=25/4=6.25。可采用直徑6.5的鋼筋。如果有兩種以.上錨固鋼筋,d為較大規格鋼筋直徑。
4、“橫向構造鋼筋間距,梁、柱、斜撐不大于5d"。以剛才所舉例子,5d=5*25=125 mm。規范要求間距不應小于100 mm,即min(5d,100 m)。這里取100 mm。如果有兩種以上錨固鋼筋,d為較小規格鋼筋直徑。
5、“對板、墻等平面構件間距不大于10d,且均不應小于100mm"。板、墻錨固鋼筋間距為min(10d,100 m)。如果板、墻直徑為8 mm,橫向構造鋼筋間距為80 mm。
那么,具體如何應用呢?我們針對各種構件分別講解。
6、柱錨固鋼筋在基礎內或轉換梁、框支梁內。如果基礎外伸,柱在基礎內錨固鋼筋保護層厚度不存在小于5d的情況。如果基礎不外伸,那么柱錨固鋼筋保護層厚度一般情況下不會大于5d,遇到這種情況,就需在錨固長度范圍內應配置橫向構造筋,一般以箍筋形式,而不是僅在保護層范圍內設置。柱在轉換梁、框支梁內錨固原理與在基礎內錨固構造相同。
7、梁錨入柱內或墻內,柱的截面一般大于梁寬,如果梁中心線與柱中心線重合,梁錨固鋼筋保護層通常不會小于5d。當梁與柱- -邊平 齊時,梁錨固鋼筋保護層會小于5d。根據規范要求,如果小于5d,須配置橫向構造鋼筋。但因為柱梁節點內柱箍筋對梁錨固鋼筋產生約束,無需增設橫向構造鋼筋。當然,橫向構造鋼筋應是垂直于梁錨固鋼筋,而柱箍筋是平行于梁錨固鋼筋,所以,按規范要求可以配置橫向構造鋼筋,以開口箍的形式。預算時可以計取,施工時一般不放。
8、墻錨固鋼筋在基礎內或轉換梁、框支梁內,如果基礎外伸,墻在基礎內錨固鋼筋保護層厚度不存在小于5d的情況。如果基礎不外伸,那么墻錨固鋼筋保護層厚度一般情況下不會大于5d。遇到這種情況,就需在錨固長度范圍內應配置橫向構造筋(此時,墻在基礎內外側水平筋可省略),僅在保護層范圍內設置。墻在轉換梁、框支梁內錨固原理與在基礎內錨固構造相同。舉例:外墻外側保護層為50 mm,墻縱筋為16,基礎無外伸,5d=5*16=90,50小于90,墻在基礎外側保護層內須配置橫向構造鋼筋,直徑為d/4= 16/4=4 mm, 間距100 mm。
9、板的支座為梁和墻,板下部縱筋一般情況下保護層大于5d。板上部縱筋錨固鋼筋位于梁上部縱筋之上,梁的保護層25m,板的保護15 mm。舉例:板縱筋為10 m, 5d=5*10=50,梁板的保護層小于5d,故在板錨固鋼筋段配置垂直于錨固鋼筋的橫向構造鋼筋,直徑為d/4=10/4=2.5 mm,間距100 mm。錨固長度= 34d= 340,橫向鋼筋根數=340/100=4。實際上市場.上沒有這么小規格的鋼筋,施工時一般不會在錨固鋼筋上配置橫向構造鋼筋。預算時可以計取。
規范作此規定- -定有是它的道理。當錨固鋼筋保護層小于5d時,配置橫向構造鋼筋的作用是防止保護層混凝土劈裂時錨固鋼筋突然失錨。但理論與實踐明顯有脫節,實際可操作性差,錨固區保護層本來已小于5d,增加橫向構造鋼筋無異于減少保護保護層,這對本來就狹窄的保護層更是“雪上加霜"。我認為,應該對錨固區保護層作不小于5d的底線限制,如板.上部縱筋錨入梁上部縱筋之下就能滿足,這比增加橫向構造鋼筋更具可操作性,同時,也是經濟節約的。但施工習慣板筋置于梁筋之上,這個似乎很難改變,再說,板上部縱筋錨入梁上部縱筋之下就顯得很不平順。兩難,你們認為呢?